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容易实现吗?一旦实施秦国会灭亡吗?

2024-05-04 03:18

1. 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容易实现吗?一旦实施秦国会灭亡吗?

秦国因为有函谷关,东方六国压根攻不进去。赵武灵王曾方案从南部的九原郡,带领十万骑兵队,插入秦国核心区,遗憾赵武灵王这方案还没有推行,却被自家人赶下台了,那么这样的方案能成功吗?赵武灵王这一条线路看着不错,可是难度系数也非常大,比走函谷关路线小不了多少。

踏过210省道,铜川到延安的朋友们,应当清晰这一路实际情况,沿路全是原生树林。赵武灵王阶段的赵国是有机会击败秦国的,但说到攻秦,几乎不可能。在此前魏国富强时,不如赵武灵王阶段差,中原的最强者们每个的左邻右里都是想独霸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秦国不被随便消灭。
赵武灵王前期,该是公孙衍刚刚劝说六国合纵联盟攻秦。它的父皇赵肃侯也同意了,第一次合纵联盟失败之后,赵武灵王逐渐变法维新但只是军事改革,中国并没开展深入变法维新,再加上赵国时时刻刻得提防匈奴人和燕国,几乎没有出门争霸的时间和精力,攻秦只不过是想想而已。
更何况秦惠文王阶段六国企业兼并归属于胶着状态,七雄谁也没有消灭其他六国实力,参照齐国灭掉中山国马上成为众矢之的导致五国伐齐,五次合纵联盟攻秦还是不成功,赵国再强自然地理也部位取决于它不可以成功的因素。秦人从古至今耐奋战,倾国之力去突击非常容易进来非常容易破城难,加上骑兵队补充真的很难。骑兵队需有不断战斗能力后勤管理真的很难,只需被阻拦在所有的一座城外便是全军覆灭的结局。

九原郡这条道路路程遥远,精兵补给线延到万里,非常容易曝露用意,取得成功几率很小。在秦国关中防御完善前提下,赵军不能进行这般战役,并且一定会一去不回。要想攻秦,能够兵分两路,在新线需要以一部沿汾河山谷或函谷关西进,为此制约秦军主力军。在北线自九原派遣一支骑兵,所有有骑兵部队构成,迅速突袭,绕路秦军身后进攻秦军,这般才可能制胜。

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经济水平没有那么强,并且赵国是秦的友军,齐国才是两国共同敌人。秦赵宋长期和齐魏韩抵抗,且出自于劣势。这前提下,赵国哪有时间去万里军队攻秦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秦昭王庆幸的是有燕昭王,在秦国吞并赵国而造成失调的情形下,带领滋事。而且在秦赵魏韩获得齐国边城的情形下,燕军再次迎战灭齐,秦国才完全当老大,天底下独强,开始拉开统一帷幕。赵武灵帝王的战略构想很丰满,但现实状况却非常骨感美,如同他曾经设想的二元政冶那般挺有创新性,但不合乎当年的政党构架,最后正当壮年的赵武灵王反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因此,赵武灵帝王的战略构想难以实现,即便完成,也难以消灭秦国。

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容易实现吗?一旦实施秦国会灭亡吗?

2. 若赵武灵王没有禅位,赵国有可能灭秦一统吗?

事实上,赵国是战国时期唯一有能力与秦国相抗衡,并且唯一有能力灭亡秦国的国家。而赵武灵王,也是战国时期唯一有灭亡秦国之心的六国君主。赵武灵王在位期间,甚至为了灭亡秦国,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假扮赵国使者,出使秦国,亲自前往秦国考察山川地貌,并拟定了灭亡秦国的作战计划,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赵武灵王的禅位错误而作罢,如果赵武灵王没有禅位,那么有没有可能灭亡秦国呢?

只能说理论上有这个可能,但实际操作上很难。赵武灵王15岁就即位为赵国国君,即位之初,赵国并不强大,甚至国力都还不如韩国,而赵国领土也被中山国一分为二,在对战争中,屡次败于秦国、齐国、中山国等。赵武灵王在赵国四面不利的情况下,选择了与秦国结盟,扶持燕国公子姬职继位为燕昭王,支持燕国与世仇齐国对抗,缓合赵国东部的军事压力。在秦武王举鼎而死后,扶持公子赢稷即位秦昭襄王,缔结秦、燕、赵三国同盟,大大改善了赵国的外部环境,减轻了赵国面对中山国、齐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外部压力。

再之后,赵武灵王以国君身份,实行赵国历史上最大的变革,胡服骑射,赵国国力日渐增强,赵武灵王制定了先灭中山国,再向北及西边拓展国土的战略,用了十年时间,消灭了中山国,解决国土被一分为二的问题,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收伏林胡与楼烦两个胡族,大量招募胡人勇士为赵国征战,并获取大量的优良战马,再加上胡服骑射的效果凸显,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一时赵国成为东方六国武力最强的国家。赵武灵王还制定了攻打强大秦国的战略计划:率领数万骑兵,从云中郡南下,绕开秦国重兵把守的函谷关,从秦国防守相对薄弱的陕北地区突入咸阳,以闪电战攻灭秦国中枢,吞并秦国,进而再以秦国+赵国的实力,以居高临下的地势,一举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赵武灵王的计划不可谓不强大,也并非没有机会,难就难在赵国的经济实力不如秦国,赵武灵王的计划更多的是偷袭,偷袭如果不被发现,并且成功了的话,赵武灵王是很有希望统一六国的。

但关健是,如果偷袭不成功,秦国发现了赵国的偷袭兵力,或者秦国挡住赵国的骑兵偷袭,那么赵国的这支偷袭骑兵部队,是无法长久与秦军作战的,论战争潜力,赵国不如秦国,论经济能力,赵国也不如秦国,赵国的唯一机会就偷袭,而不能持久,如果偷袭失败,赵国就有可能亡国。当时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刚刚享受变法带来的强盛果实,国力日渐增强,而且秦国的地盘当时以关中为主,汉中、巴、蜀为大后方,战争潜力巨大,而且国境内有战略纵深,大概率事件就是:赵武灵王偷袭秦国之初,节节胜利,到了后期,陷入缺衣少粮的地步,而且由于秦军的顽抗,赵军锐气已失,很可能就是赵武灵王的失败,一旦失败,赵国有亡国之险。

3. 赵武灵王时期是赵国的巅峰,在那个时候的赵国有机会灭掉秦国吗?

《大秦帝国之崛起》又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纵横捭阖的战国时代。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一直以微弱之躯,通过变法奋发图强,最终统一天下。
  除秦国外,各国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其中赵国“胡服骑射”的变革也相当成功,战国后期甚至成为威胁秦国存亡的强大力量。
  那么,当时的条件下,赵国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它有实力灭秦一统吗?

  赵国的强势崛起
  经过你死我活的斗争,春秋时代残缺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周王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各国开始了无休无止的称霸和兼并战争。
  公元前457年,晋国经过最大的四个家族火并,最终走向灭亡,韩赵魏建国。
  公元406年,周王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同时期齐国丞相田氏上位,田氏齐国出现。至此,战国七雄成为中原主角。

  晋国的消失对于秦国的东进而言是一个巨大利好,有晋国的阻挡和打压,秦国在河西很是消停了一段时间,晋国的消亡让秦国看到了东进的希望。
  但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在晋国的地盘上三个新兴国家都不是省油的灯。
  鉴于斗争形势的进步,传统贵族式的打仗方式被逐渐取代,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当个霸主,替天子主持正义。
  于是击溃战变成了歼灭战,国际调停变成了灭国灭种。
  为了适应新形势变化,各国开始变法。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开始发光发热。
  晋阳之战
  相对于各国的如火如荼,赵国显得太过低调了。
  赵国地处中原北部,占据着邯郸、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等地区,国土为西北-东南走向。
  巨大的跨度使赵国呈现南汉北胡的特征,而且周边强邻环伺,国都邯郸附近还有一个中山国杵着,国土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很长时期内,赵国的发展很艰难。具体来说就是要么各国携兵来攻,要么煽动中山国使绊子,直到赵武灵王时代。
  赵武灵王最大的功绩就是“胡服骑射”,既然“一国两制”不好使,那就干脆都胡化好了。
  这样的效果就是赵国实力的迅速膨胀,在战国后期那个东方各国普遍萎靡的局势下,赵国一下子就成为秦国最强大的对手。
  总观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公认最成功的是商鞅的秦国变法,毕竟后期统一了六国。
  但是和赵国比起来,商鞅可差的太远。赵国的变法很简单,因为简单所以有效。
  改变穿衣习惯,建立骑兵部队,让大家一下子都成了骑射高手,达到了全民皆兵的效果。
  在那个不见宗礼,只认强权的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可怕的。
  而且,和商鞅比起来,赵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变法者的身份。
  商鞅作为一个外来人,没有根基。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他当枪使的秦孝公。
  而赵国不同,身为国王的赵武灵王就是变法者。于上,生在赵国,对赵国几十年感情,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对下,老子是国王,横刀立马,谁敢不从!

  于是胡服骑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纵观中外历史,但凡以掌权者作为发起者的改革,都容易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雍正皇帝“摊丁入亩”、俄国彼得沙皇改革等都是此类。
  很快,赵武灵王开始穿胡服上班,赵国上下很快形成穿胡服的时尚。
  没有了中原文化的奢靡,赵国一下子风气大变。
  在解决完内部问题之后,赵武灵王果断出击,开始了对中山的灭国战争。
  中山虽小,却是赵国的心腹之患,而且在魏国灭国之后再次建国,生命力顽强得很。
  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言实在经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赵武灵王倾全国之力,终于在前296年,消灭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飞地的衔接,领土大面积扩张。
  灭中山之后,赵武灵王再接再厉,主动进攻北部的林胡、东胡等部落,将北方的游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夺取河套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两郡,势力拓展到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
  消灭中山国使赵国领土翻番,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东方强国。《战国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彼时,魏国被秦国夺去了河西,在连年战争中疲于奔命;韩国在各国的挤压下越来越小;齐燕两国正在打得不可开交,楚国则被秦国吊打有气无力,混乱的国际环境给了赵国称霸的机会。”
  边缘战略一击毙秦
  赵国的强大让赵武灵王意气风发,他的梦想开始转向兼并天下。
  前298年,赵武灵王干涉秦国内政,迫使当时的宣太后(就是芈月)任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楼缓前往秦国上任时,赵武灵王假扮随从开始了对秦国的考察。
  这种情形在1800多年后在欧洲再次上演,时任俄国沙皇的彼得一世,假扮船员带领一帮留学生到欧洲各国学习,学成回国后促进俄国改革并成为欧洲强国。
  所不同的是,赵武灵王一行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刺探情报。
  在秦国逗留期间,赵武灵王仔细勘察秦国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并对秦国的领导层进行了逐个摸底。
  等他回到赵国,一个灭秦的大战略呼之欲出。
  应该说,赵国的强大除了胡服骑射的推行,还在于赵武灵王高超的军事眼光。
  鉴于当时的中原诸国,要么就是一起群殴秦国,要么就是三五成群相互伤害,赵武灵王作为参与者感觉心好累。
  于是赵国调转枪口,将赵国主力开到西北部边境,不断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同时向北胡要土地要资源,向南则在邯郸周边修筑长城实施防御。
  经此改变,赵国获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对云中、雁门的经营使赵国成为悬在秦国头顶的一把利剑。
  而从秦国回来后,赵武灵王决定把这把剑砍下去了。
  赵武灵王的设想是: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从云中、雁门出兵,越过黄河南下,千里奔袭秦国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
  因为赵国军制向胡人学习,所以对后勤依赖小,这使得战略实施成为可能。
  这种闪电战式的进攻方式若能实施,赵武灵王相信秦国一定会被赵国迅速瓦解,或者从此一蹶不振。
  只可惜,这样的战略未来得及实施,就烟消云散了。
  先天畸形后天不足
  赵武灵王天生勇武,使他成为一代雄主,但是他的政治天分和军事才能一样突出。
  公元前298年,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突然禅位了,这个自三皇五帝以来几千年都绝迹的现象在赵国最强盛的时候发生了,虽然传的是自己的儿子。
  据赵武灵王自己讲:“寡人只是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大将军,为我大赵国开疆拓土,统一天下。”
  殊不知,在他将权力交出去的那一刻,赵国的历史就已经开始脱离他掌控的轨道了。

  而且,赵武灵王传的不是自己的嫡子,是自己宠妃的儿子何。作为一个没有犯过巨大错误的嫡子,你让嫡子怎么想?让赵国臣民怎么看?
  这一巨大失误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禅位后,赵武灵王让臣民叫他“主父”。
  尽管听起来是大王的爹,但是毕竟已经不是国王了,逐渐的大家都不怎么认可这个“太上皇”了。
  君不见古代的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渊、宋高宗赵构,无不抑郁寡欢,郁闷而死。
  过得比较好的清纯帝乾隆,至死都没有放弃过权力,因此得以善终。
  此时的主父深感后悔,“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悖律在赵国身上出现了。
  本来就不正常,这时嫡子章的失落又唤起了老人家的父爱,于是主父想着将赵国重新分为两部分,让章管理北部地区,从而平衡兄弟的纷争。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是个好父亲,但是身为君王的好父亲,这样的关爱只能将孩子推向万劫不复。
  果然,群臣反对,兄弟积怨加深。
  最终在赵武灵王沙丘休养时,章发动政变失败,新王趁势将主父软禁,最终一代雄主饿死在沙丘宫,令人惋惜。
  鉴于这样的悲剧,后世的君王都特别注重抓紧权力不放松。
  朱棣北伐蒙古时,对监国的太子朱高炽连续敲打;康熙在亲征准噶尔时,也对太子“关爱有加”。
  权力的斗争,特别是传位次子,动摇了赵国的国本,为赵国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退一步讲,即使赵武灵王安在,父子嫌隙,他还甘愿把打下的土地送给自己的儿子壮大赵国吗?这样的状态能统一天下吗?
  自古以来,权力之争都是国家兴衰的指针,情人节遇刺的朝鲜前太子金Zheng男再一次告诉世人权力无情。
  强烈的集权导致的是绝对的个人主义,适逢明主,如赵武灵王,将赵国带向鼎盛,而一旦强者故去,国势就瞬间逆转,春秋五霸的更迭也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体现。
  所以灭秦战略最终未能施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赵国战略强在敢于长途奔袭,出其不意。
  这是闪电战的最早雏形,但是从云中南下袭秦真的能一招毙敌吗?
  多年前,伍子胥曾带领吴军直插楚国郢都,但很快被楚国赶出国境。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坐拥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广大。如此大的战略纵深,绝不是一次闪击能够击垮的,德国最后败于苏联也间接说明了闪电战的不靠谱。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再者,赵国袭秦,周边国家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具体说来就是肯定会在赵国的背后捅刀子。一直以来,燕国就不是一个友好的邻居,齐国魏国也不想赵国太强大。所以这种四战之地的形势实在是让人缺乏安全感。
  相比之下,秦国早早消灭了西戎,又吞并了巴蜀,它的身后,是坚固的大后方,每逢向东进军,秦国没有后院起火的后顾之忧。
  总体说来,赵国的发展是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一朝胡服骑射,迅速鸟枪换炮。
  但这种强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特别是后继之君没有了这样的雄心和胆略,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赵国是有可能来一次“吴军入郢”这样的好戏的,但要彻底消灭秦国,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赵武灵王时期是赵国的巅峰,在那个时候的赵国有机会灭掉秦国吗?

4. 被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实力靠谱吗?

赵武灵王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不过对比秦国来说还是不够看,要说“唯一能够阻挡秦灭六国之人”更是吹牛皮不打草稿,根本就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要说能够阻挡秦国灭六国,楚国都比赵武灵王的赵国机会大。

赵武灵王之所以被人称赞,跟他年轻时候的一个改革有关,那就是“胡服骑射”,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赵武灵王,但是说“胡服骑射”大多数人都是有印象的,就是汉人穿着胡人的衣服骑马打仗,当时改革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在衣服这一块。
因为汉人那个时候的衣服都是有尊卑等级概念的,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且都是宽袖长袍,不能乱穿,会坏了规矩。但是“胡服骑射”就是什么好用就用什么,胡服穿起来比较好打仗,那就穿胡服,别被繁文缛节束缚。

这个改革其实就是实用主义的一个代表,清朝末年的梁启超当时就特别推崇赵武灵王,并且尊崇“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人”,我说前面那个唯一能够阻挡六国之人已经是吹牛不打草稿了,可是跟这个“黄帝之后第一人”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够看的。
所以梁启超的这个言论大多没人当真,只是当个笑话,梁启超当时主要是为了改革,众所周知,梁启超和康有为组织发动了戊戌变法,为了给改革找一些依据,于是便推崇赵武灵王这样一个学习其他先进事物的人。


除开这些,赵武灵王有实力,但是并没有那么强。

5. 被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他的实力靠谱吗?

被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他的实力在一段时间里是非常的靠谱,但是他后半生的所作所为是一点也不靠谱的。
赵武灵王有叫做赵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谥号是武灵,他也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之所以说他的实力靠谱,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创立了”胡服骑射“,这个政策就相当于当年商鞅给秦国施行的”商鞅变法“的威力是相同的。

什么叫做胡服骑射?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咋一听没啥特别的,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这是春秋战国以来一次极为重要,也是影响后世相当深远的一次变革。
在赵武灵王之前的赵国是非常弱的,常年受到身边的匈奴、林胡、楼烦的侵略,而自己却又毫无还手的能力,甚至自己国家被中山国分割为南北两块,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赵武灵王继位后也是面临这样的问题,每次别人来攻打自己的时候,自己还没有来得及还手,敌人就已经跑开了。于是赵武灵王就仔细研究对方的优点,发现胡人穿窄袖短袄,打仗的时候用骑兵、弓箭,比中原的兵车、长矛灵活机动多了。于是他也通过不断学习,组建了一支擅长骑马射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一下子上升多个级别。

就这样战斗力变强后,整个国家也不会再受到匈奴、林胡、楼烦、中山国的欺负,很快的将自己的地盘扩大很多很多,国家内部的族人也变得团结友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变革。
赵国土地变大,军事力量变强之后,腰板立刻挺起来了,也开始干涉起了他国内政——先后扶持护送了在外做质子的秦国公子嬴稷和燕国公子姬职回国即位,即秦昭襄王和燕昭王。照这个发展实力是绝对有可能灭掉其他六国的。

但是赵武灵王的实力只是强大了一会,晚年的赵武灵王在很多指挥上发生了错误,在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完全没有推行胡服骑射的魄力和果断,他废了自己的长子,将幼子立为国君,自己为太上皇。后来又可怜自己的长子,又决定将赵国一分为二,长子做代王、幼子做赵王。就这样在他的神操作下,发动了沙丘宫变,长子被杀,自己居然被活活饿死。
后期的他开始满足当下,并没有将长远的目光看向其他六国,也没有很好的将长远的目光继承给自己的下一代。而秦朝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是因为老祖宗的长远目光一直影响着他们。

被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他的实力靠谱吗?

6. 被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的赵武灵王,他的实力靠谱吗?

赵武灵王本身是有实力,但他即使活着也只是能阻挡秦国吞并六国的脚步一会儿,而不能最终改变秦国吞并六国的命运。春秋战国的霸主也不少,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就窄窄口的逐渐走上不可阻挡之路。

赵武灵王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促使赵国国力变得更强盛。所为的“胡服”就是当时北方地区戎狄穿的短袖窄口的衣服,当时中原地区人穿的都是宽衣博带长袖,“骑射”就是指在马上射箭,这和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即走路射箭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指的是赵武灵王将军队的训练从传统的”步战“走向”马战“。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的实力已将很衰落了。当时周边的中山那样的小国家都敢去骚扰赵国,和大国之间的战争也都是失败,更未严峻的是,赵国的地理位置,赵国不像楚国在南方,赵国是身居北方,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交,经常面对少数民族的侵袭。

在长期与少数民族部落斗争的过程中,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他们在军事上的优势,赵武灵王认为只有那种快速反应的骑兵才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战争,传统的步战和使用笨重的马车都将被淘汰,因此他毅然决然的要在全国进行改革。在诏令下,全国都穿窄口袖的衣服,练习骑射,并且从自己做起,最先穿胡服。在这种训练下,赵国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消灭了中山国。

7. 赵武灵王灭秦的计划为什么会没有实现?过程中出什么问题?

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之后相继打败了赵国干扰已有的北方三胡,之后并计划从河套地区南下灭秦。但由于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饿死,导致灭秦的计划没有实现。
 
 在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强盛,赵雍的雄心也因此大增。那时候,秦国是赵国的最大威胁,攻打秦国是赵雍一直想做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自己的儿子赵何来治理国事,自己亲自挂帅,全力治军。当时的赵国在实力上远远赶不上秦国,但是秦国一直想占据南方的势力,对北方的防范就比较少。于是,赵雍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了解自己的对手,掌握咸阳附近的地理,准备亲自去咸阳见嬴稷。他假扮赵国的使者到了咸阳,一路上也在观察咸阳的地形,直到见到了秦王。虽然这个计划有点冒险,但这是弱中求胜、解除隐患的好方法。赵雍让出了自己的皇位,全力治军,但是这又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赵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但又为了安抚他的大儿子赵章,分了一些土地给赵章,让他去管理那些地方。但赵章并不甘心,想着法子把赵何置于死地。有一次,赵章见赵何出门率领的兵力不多,于是就想骗赵何出来在中途把他杀死。但赵何也察觉到了赵章的意图,派了大臣出去,结果他的大臣被赵章杀死了。
 
 赵章发觉事情败露就跑了赵雍那里,但是还是被赵何搜出并立马斩首。赵何还命人将赵雍关起来,还不给吃的,结果在一个月之后赵雍被活活饿死了,他的灭秦计划也因此落了空。
 
 战国时期,有一位为赵国的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为众人所崇拜和尊敬。但是,在他把皇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之后却又对朝政指指点点,最终引发内政,自己被活活饿死。这个悲剧人物正是赵国的一代明君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凭借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原先一蹶不振的赵国逐渐强大起来,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大的国家。赵国的实力甚至盖过强大的秦国,同时又修筑长城,抗击匈奴,消灭骚扰赵国的敌国。
 
 为了使得自己能够更加专心的抗敌,让赵国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赵武灵王把皇位让给了年仅十一岁的儿子赵何。他希望自己能够主要率领军队进行打战,让赵何来把持朝政。
 
 赵武灵王为赵何选择了一个出色的人才肥义来当他的辅助大臣。经过肥义的细心教导,三年之后赵何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君王了,这时他身边也聚集了许多的有识之士,成立了自己庞大的政治军团。
 
 赵武灵王推位的时候才四十几岁,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放弃政权,并且他在选择谁当君王的时候没有让太子即位而选择自己的次子赵何当君王,这个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因此,他对长子赵章也非常担忧。于是,他没有向赵何请示就把赵章封为安阳君,将赵国一半土地分给长子。这样一来,既能平复赵章的不满,又能削弱赵何的势力。之后,他又向肥义提出立赵章为代王以此对抗赵何的建议,但遭到肥义的拒绝。
 
 赵何听闻了此事,知道真正想干预朝政的是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于是,下令攻打父亲的宫殿,杀死了赵章,把赵雍囚禁在宫殿中,禁止向宫殿带入饮食,结果导致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胜,赵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国的丞相,赵国贵族,既平原君。
 
 赵胜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达到数千名,和朋友的关系处理的也相当好,但平时并不注意礼貌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与平民搞好了关系,这个门客就是毛遂,之后赵胜跟他的关系也非常好,把毛遂尊为上客。
 
 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赵王命赵胜去楚国进行求援,让楚国与赵国签订盟约来一起抵抗秦国,赵胜约定让自己门下二十名有勇有谋的食客一起去楚国,当时他挑选了十九名食客,没有满二十人。于是,有一位名叫毛遂的人进行了自我推荐,让他去充个数。赵胜认为一个寄附于自己门下整整三年,既没有近臣推荐也从未听说过的人是不应该跟去的。赵胜不答应毛遂的请求,毛遂又向赵胜说明了自己是一个有才的人,最终赵胜答应毛遂一同前去。
 
 等到到达楚国之后,赵胜与楚王谈判盟约之事,从早晨谈到中午都没有决定下来。于是,大家都鼓动毛遂上前去谈判。毛遂手握剑柄走上了殿堂。楚王见了毛遂便让他下去,毛遂紧握剑柄朝楚王走去,拿着剑威胁楚王直言楚王的性命在他的手里。之后又跟楚王说起合作的利益关系,还对楚国进行了讽刺,说秦国一个毛孩子竟然可以欺负如此强大的楚国,让人感到羞愧。最后,又说了赵国跟楚国的合作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楚国的安危。楚王在听完毛遂的话后立即改变了态度,答应了与赵国的合纵盟约。

赵武灵王灭秦的计划为什么会没有实现?过程中出什么问题?

8. 赵武灵王灭秦的计划为何会没有实现,出了什么问题?

赵武灵王在打败了北方匈奴之后,就决定消灭秦国,不过因为沙丘之变,赵武灵王竟然被活活饿死,所以导致他消灭秦国的计划最后没有实现。当时赵国采用了鸿福其色的方式,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方式,所以赵国的军事实力当时最强盛。赵国也想要消灭南方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所以他就选择让自己的儿子来治理国家的事情,他则带领部队进行改革。
当时赵国的战斗力虽然已经超过了秦国,但赵国在综合实力上还是没办法跟秦国相提并论的。因为赵国常年处于北方,对于南方的地势并不了解,所以为了获取第1手的情报,赵王主动去拜访秦王。他假扮赵国的使者来到了咸阳,一路上观察咸阳周边的地形,直到见到了秦王这个计划,看起来十分的冒险,但也是一个弱中求生的好办法。这次的行动还是比较成功的,赵王清楚的观察了咸阳周边的地形,但他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赵何,却也带来了其他的问题,因为为了安抚自己的大儿子,照张他把一些土地分封给了他,让他去管理这些地方,但是他的大儿子却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兄弟置于死地。这样就可以取代他的位置,成为灶王。但赵和察觉到了老大的意图,所以就派大臣前去处决,赵章发现事情败露,马上找到自己的父亲。结果赵何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们给围困起来,一个月之后赵勇活活的被饿死了,他消灭秦国的计划也因此落了空。可以说,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赵王完全可以凭借着赵国当时先进的战斗力,在南方作战中依靠着骑兵的优势击败秦国。因为当时的秦国还没有经历改革,实力并不强盛,他的重甲兵团也没有建立起来,面对赵国的骑兵,几乎没有反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