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的文本解读

2024-05-19 19:59

1. 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的文本解读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关于茹志鹃的《百合花》的文本解读

2.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是什么?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评价:
《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
不但让人看清了他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 ,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3.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怎么写?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写法如下:
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茹志鹃不追求情节曲折而重视细节的运用。在《百合花》的创作中,她十分巧妙地布置细节,或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变化在某一细节的描写中自然展开,或使某些细节前后照应,彼此呼应,或用某一个细节连结全篇。

创作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
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怎么写?

4.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内容是什么?

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
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茹志鹃不追求情节曲折而重视细节的运用。在《百合花》的创作中,她十分巧妙地布置细节,或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变化在某一细节的描写中自然展开,或使某些细节前后照应,彼此呼应,或用某一个细节连结全篇。

创作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
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5.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容详解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
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
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

扩展资料:
茹志鹃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
茹志娟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 《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
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情。
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一般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理得很好。
全篇共六千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
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茅盾不惜重墨,给我们评析了一篇经典作品,这在文学大家庭里也是一处感人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是《百合花》里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
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合花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容详解

6.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茹志鹃·百合花》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 ***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 《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 (《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 1980年第3期) 等。
   内容概要  1946年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分往各战斗连帮助工作。因我是女同志,团长派一个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早上下过雨,空气十分清新。一路上,通讯员撒开大步走在前面,虽不见他回头看我一眼,但却能与我保持丈把远的距离。我快,他快;我慢,他也慢。我怎么也赶不上他,双脚走得胀痛如火烧。于是我提出休息,便与通讯员对面坐下,这一来,他便张惶局促,好像身边埋下定时炸弹。我忍着笑,随便与他拉家常,方知我们是同乡。这个小通讯员年仅19岁,入伍1年,在家乡时帮人拖毛竹。提起家乡,我越感亲切,便问及他是否娶亲,他飞红脸,更加忸怩,半晌方憨笑摇头。看到他这样,我只好不语。闷坐片刻,我们又继续赶路。下午两点,我们到了包扎所。这个包扎所设在小学校,几个卫生员正在准备纱布棉花,满地都是用门板搭起的临时病床。一个两眼熬得通红的乡干部送来铁锅和鸡蛋等物,并说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需先借老乡的被子,以备伤员使用。我自告奋勇讨了这差事,并请通讯员一起帮忙。我们先到了一个村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便借到两条棉絮一条棉被,心里十分高兴。只见通讯员两手空空走来,他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我估计他话说崩了,便劝他带我去看看,他执拗不肯。我走近低声说起有关“群众影响”的话,他听后便带我去了。我们走进那家老乡院子,见房门贴着鲜红对联,喊了几声“大姐、大嫂!”,一会儿才见一年轻媳妇出来,高鼻子弯弯眉,穿着粗布新衣,长得很好看。我上前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位同志说话不好,别见怪。她听了尽咬着嘴唇笑。我有些尴尬,通讯员却眼也不眨地看着我,如同看连长做示范动作。我只好硬着头皮讪讪开口借被子,并讲了一番革命道理。那媳妇不笑了,停了半晌,转身抱来一床被子,原来是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假洋缎面,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故意朝我一送,说:“拿去吧!”我手上已抱满被子,叫小通讯员去接,他无奈,只好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便走,不料衣服挂在门钩上,肩处撕下一大块布来。那媳妇笑着找针线要缝补,通讯员高低不肯。出得门来,有人告诉我们,那媳妇过门才3天,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眉头,边走边嘟哝,说这样不合适。我故做严肃说起那媳妇未嫁时,不知为这床新被费了多少心血,可有人竟说她死封建。通讯员听后更加不安要立即送还新被,我忙劝住了他。心里觉得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十分可爱。分手时,他送两个馒头给我开饭。看着他的背影远去,只见枪筒里多了枝野菊花,肩上的破布在晚风里飘动。回到包扎所不久,又来了一些帮忙的妇女,其中有那个新媳妇,她还是笑眯眯的,不时东张西望。后来问我同志弟哪去了,并不好意思地说:“刚才借被子时,他可受我的气了。”我们忙着铺床,新媳妇把自己那条百合花被铺在屋外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月亮升上来。敌人烧起一堆堆野火,不时地燃放照明弹,在这样一个“白夜”发动进攻,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我连那皎洁的月亮也憎恨起来。乡干部又来了,送来干菜月饼慰劳我们,我才记起今天是中秋节,家乡过中秋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也不知那可爱的小同乡在做什么。攻击开始了,不久,便陆续有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时紧张起来,我忙着给伤员登记入册。听伤员说,战斗初起,一切顺利。待部队冲破工事进入街区,消息便断了。这时下来的伤员都极度疲乏。包扎所的担架不够,重彩号来不及送往后方医院,我只好带领几个妇女先给伤员喂饭、或擦洗他们身上的污泥血迹。新娘子有些怕羞,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答应做我的下手。半夜时分,前面送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已满,只好安排在屋外那块门板上。担架员围着不走,恳请我一定要救活这个战士。新媳妇端水上前,只听“啊”了一声,我急忙拨开众人,看见一张年轻稚气的圆脸已变得灰黑,安详地合着眼,军装肩头的破洞还挂着一片布。担架员向我叙述挂彩的经过。原来是这个小通讯员为掩护十几个担架员,只身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我忍泪打发走担架员,见那新媳妇移过灯来,为他解衣擦拭身上的血污,庄严虔诚,全无忸怩羞涩。我忙去请来医生,新媳妇正低头为他缝衣肩上的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起,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他手脚冰凉。新媳妇仍然细密地缝补那个破洞。我低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的一瞟,低下头,还是一针一线地缝。无意中我摸到身边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来棺材,动手要揭掉那床被子。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半铺在棺材底,半盖在通讯员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 “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7. 茹志鹃百合花全文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节选

1、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2、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3、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4、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5、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6、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7、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8、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9、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10、“在家时你干什么?”
 
 11、“帮人拖毛竹。”
 
 12、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13、我又问:“你多大了?”
 
 14、“十九。”
 
 15、“参加革命几年了?”
 
 16、“一年。”
 
 17、“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18、“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19、“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20、“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21、“你还没娶媳妇吧?”
 
 22、“……”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23、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24、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25、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26、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
 
 27、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的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28、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29、“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30、“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31、“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32、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33、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34、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35、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36、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37、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38、“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39、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40、“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41、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42、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43、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44、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茹志鹃百合花全文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节选

8. 5/13 读 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我的专业课老师经常提到的一篇文章,应该是我目前为止看了至少有六七遍的一篇文章。
  
 后面才知道茹志鹃是王安忆的母亲,王安忆的作品只听过还没有读过,待我把这本书读完,应该会抽时间看一下。
  
 《百合花》是一篇文章,百合花是新媳妇的一床新被子的图案,百合花是那里人们洁白无瑕的心灵。
  
 《百合花》的写作背景也是战争时期,小说主要人物为十九岁的通讯员和新媳妇。通讯员在前面笔墨刻画下,是一个害羞且比较心细的人物,二者都是可爱的普通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通过小事来反映,比如通讯员的纯朴性格,新媳妇的态度转变,都写得很流畅不突兀。特别是对通讯员最后在战斗中牺牲,联系到前面所刻画出的形象,更带有一层悲剧色彩,心疼和难过达到了双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