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2024-05-18 23:27

1. 审计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我们内审同仁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只审计,不披露,等于没审计;只披露,不查处,等于没披露;只查处,不整改,等于没查处。

审计整改是审计项目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审计发现转化为审计价值的关键环节。

但是,整改难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很多问题屡查屡犯,很难彻底整改;很多问题审计发现后,却无法整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只有我们了解整改难的症结在哪里,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才能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难是个普遍问题。为什么审计发现问题难以整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只有了解到原因有哪些才能真正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下面列示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难的十大原因:

一、问题整改未触及责任主体的根本利益

很多文章里谈到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难的首要原因是被审计单位重视不够。其实之所以重视不够,最底层的原因是问题整改未触及责任主体的根本利益。如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性指标,作为年终绩效的参考因素之一,这样责任主体一定会重视问题的整改。这就叫做“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兔子不撒鹰”。经济组织里,以利益导向来决定行动也在常理之中。

二、问题整改主体责任意识不高

虽然说利益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责任意识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担当。责任意识不高有时候跟企业文化有关系,有时候跟制度执行有关系。当有制度不去执行而相安无事,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责任意识。

三、问题整改的责任划分不清

有时候一个问题涉及两个以上的责任主体,如果整改责任划分不清,要么会造成各主体都不去管,要么造成多头管理反而产生纠纷。如果再加上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各方就会开始推诿,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问题整改责任的划分是由被审计单位来负责的,牵头部门需要有更高的权威性,或者有分管领导督导。

四、问题整改的要求与实际有差距

有时候,或者是个别时候,被审计单位也想把问题整改掉,但是条件不允许啊。例如,审计部门查出被审计单位未遵循岗位牵制原则,存在不相容岗位由一人担任的情况,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上级人力部门下达的人力编制有限或人力成本有限,不相容岗位只能有一个人来负责。这种情况就不能要求被审计单位限期分设两个岗位,而是要通过其他形式来实施控制了。

五、问题整改未建立长效机制

不是所有的审计发现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完成整改,有的问题可能要持续一年以上。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是建立在从发现问题到审计报告反馈再到整改通知再到整改验收以及后续审计的闭环管理流程基础上。有的审计部门只对上年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追踪,而对以往年度的发现问题整改追踪有所松懈。有的审计部门建立了整改台账销号办法,是可以借鉴的好的经验。

六、问题整改的督导力度不够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由谁来督导?审计部门有义务进行督导,但问题整改的督导不仅仅是审计部门的责任,合规部门、内控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主责单位的上级部门等都有督导的责任。理论上说,审计发现问题的督导的最终责任不应该是审计部门的事情,但这要看审计部门所在组织的领导的态度以及审计部门自身的职能了。那些审计、合规、监察、纪检等职能融于一身的部门,会对问题整改有督导的管理责任。

七、问题整改中的问责缺失

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最终由人来完成的。如果审计发现问题涉及严重的违规行为,就该按问责制度进行问责。板子打得痛了,责任人就长了记性,为了避免下次再犯,就会努力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从而也就会把整改落到实处,也就会从管理制度、流程完善和执行等下手,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八、问题整改未形成联动机制

很多时候,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即使划清了整改责任,由于缺乏联动机制,整改的效率和效果就会不佳。因此,审计部门或者是合规部门可以督导、建议被审计单位建立问题整改联动机制,不仅对已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还可以对潜在风险或控制缺陷进行联动排查,使问题整改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

九、问题整改中问题具有行业特点

有些问题具有行业内长期存在并被各企业默认的情况,或者属于“潜规则”。尽管有的企业坚决抵制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给合作单位回扣,但是那些企业仍然采取违规做法,导致不公平竞争,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有些行业内的问题,企业的领导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这也造成此类问题很难整改。要想彻底根治此类问题,要么监管部门公平、统一地进行监控和处理,要么企业就放弃该类业务。所以,该类问题的整改就有很大难度。

十、组织领导对问题整改不够重视

为什么要把组织领导对问题的重视程度放在最后一条?因为正常思维的组织领导都不希望组织通过不合规的行为来获得发展,也不希望因为违规、舞弊等事件的发生影响组织的业务开展。如果发生非常重大且影响业务发展的问题,组织领导铁定紧盯着问题的整改以及制度、流程的完善。当然,也可以把这第十条放在第一条,因为组织领导首先要对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定个调子。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难的原因不止是一条、两条,可能是多条,还可能是除了以上十条,还有其他原因。审计人员要能正确看待问题的整改情况,因为问题总是辩证的。如果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要性水平越高、越是系统性的,技术上就越难整改;而如果仅仅发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那就整改容易很多。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广,触及面深。审计部门不仅要从外部来分析和寻找督促整改的办法,也要从内部来审视问题的本身。审计发现问题在审计报告上如何体现和表达出来,如何定义和定性问题,也会从形式上影响到问题整改的结果。

审计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2. 审计如何发现问题

从财政财务审计角度出发,主要会计账户及经济业务的项目审计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包括银行存款)项目审计  ①有关现金的内容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
  ②现金收支业务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③记录在账的现金是否确实存在,有无挪用现象,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所有;
  ④现金的会汁记录是否正确无误;
  ⑤有关现金的计价,如外币汇兑损益的计算等是否正确,有无虚增或虚减现金的可能;
  ⑥现金收支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⑦会计报表对现金余额的反映是否恰当等。
  有价证券常常作为现金的替代品而为单位所持有,其审计目标与审计现金的目标大致相同。
  2.应收及预付款项目审计  ①有关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一贯遵循;
  ②应收及预付业务会计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记录登账的应收及预付款项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真正是被审计单位的债务;
  ④所有应收及预付账款的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无误;
  ⑤应收及预付账款的计价是否正确,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⑥应收及预付账款余额在有关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等。
  3.存货项目审计
  ①有关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一贯遵循;
  ②全部存货余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或不足现象;
  ③账上反映的存货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
  ④被审计单位实际拥有的存货是否完整登记入账,有无遗漏;
  ⑤存货计价是否正确,单价与数量乘积是否正确,加总是否正确;
  ⑥趋近结账日的存货收支记入的会计期间是否正确;
  ⑦存货明细账汇总数,各类存货实际数汇总,与存货总账是否相符;
  ⑧存货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恰当,存货分类、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抵押转让、代存、折旧等情况是否得到充分揭示等。
  4.长期投资项目审计
  ①有关长期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全部长期投资余额是否合理,有无不正当投资;
  ③各种形式的长期投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单位所拥有;
  ④各种形式的长期投资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⑤长期投资资产计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
  ⑥各种长期投资有无收益,各种收益是否确实收取并在账上正确与及时地反映;
  ⑦各项长期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恰当等。
  5.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项目审计
  (1)固定资产项目审计
  ①有关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遵循;
  ②各类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被审计单位所有,是否存在受留置权限制的固定资产;
  ③各类固定资产是否完整地入账,有无遗漏;
  ④各类固定资产计价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是否适当合理;
  ⑤各类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记录是否正确,是否办理了必要的手续?
  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折旧计算是否正确,使用的折旧率前后是否一致;
  ⑦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额和净值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正确,有无充分的揭示。
  (2)无形资产项目审计
  ①所有无形资产是否确实存在并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②各种无形资产的估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价是否恰当与合理;
  ③各种无形资产的摊销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摊销计算是否合理和正确;
  ④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是否适当和充分等。
  6.负债项目审计
  ①有关负债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和有效执行;
  ②负债业务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已经记录的各种负债是否确实存在,是否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
  ④各项负债记录是否正确无误,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⑤有关负债的计价,如利息的计算、折溢价的摊销是否正确;
  ⑥各项负债发生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是否遵守了有关契约的规定;
  ⑦负债余额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等。
  7.所有者权益项目审计
  ①有关所有者权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②各种所有者权益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遗漏;
  ③各种所有者权益记录是否正确,有无虚增现象;
  ④已经记录的所有者权益是否确实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
  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形式、增加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其计算是否正确;
  ⑥利润分配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合理;
  ⑦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和充分等。
  8.收入与费用项目审计
  ①有关收入与费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执行;
  ②收入与费用记录是否完整,有无重记或漏记现象;
  ③各种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实现原则,其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全部入账,是否均已取得,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④各种费用的确认是否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关费用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是否合理、正确,有无虚增、虚减现象;
  ⑤各种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确实存在,计算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得当;
  ⑥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分类处理是否正确;
  ⑦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记入和会计期间是否正确与合理;
  ⑧被审计单位损益的计算是否正确,损益形成和损益分配是否合理;
  ⑨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列示是否恰当,揭示是否充分等。

3. 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施工单位报审结算存在的问题
在审计中发现,有的施工企业利用建设单位对建没工程结算的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对建设工程结算进行有效的监督的情况,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高估工程造价。
2、审计工程结算面临的问题
(1)承包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难以确定。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建设、施工双方承包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在签订合同时签订与招投标文件相违背的合同或者按投标文件的内容逐一填写,尤其是建筑规模和中标价,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目的是为了竣工后高报工程结算价格打下伏笔,使原本十分严谨的合同失去约束力,建设单位失去了对施工单位工程报价的有效监督,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高,同时,给工程结算造价审核带来难度的风险。
(2)建设单位不正常的举动,增加审计难度。
审计的根本目的足为了给划败节省资金,降低基建成本,提高投资效益,但基建结算审计并不受所有建设单位的欢迎,因为有些建设单位的基建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施工单位逐渐产生经济瓜葛,因而这些人思想上有顾虑,认为基建审计核减额越大,说明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越多,甚至出现施工单位都予以认可的核减,而建设单位反而不认可的咄咄怪事。此外,建设单位打着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建设资金的旗号,肢解工程项目,将一个本应完整的单项工程肢解成若干项发包给多个施工单位,除了要支付总承包单位服务费、增加工程成本外,有的还指定基建材料,指定材料供应商,甚至干脆代施工单位采购建筑材料等。所有这些建设单位不正常的举动,都增加了工程造价的审计难度。
(3)材料成本难以确定。
现阶段建筑材料市场不规范,价格混乱。
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悬殊,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感觉到材料实际价格无法核实。成本难以测定。即使是审核其原始购货发票,也由于外部建筑材料市场的混乱使得真伪难辨,况且回扣与折扣普遍,更增加难度。
(4)监理单位没有尽职造成工程结算审核难以深入。
限于审计机关的技术力量和装备水平,实施工程结算审计难以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更无法采取技术扫描和钻芯取样等先进检测手段,因而审计所依赖的工程实施过程抽样检测资料,只能以监理部门提供的监理日志为主要参考依据。但工程结算审计发现,监理单位提供的监理但并不能客观反映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或填写的不规范,或当时编造虚假记录。或事后补做虚假记录,或找小具监理资质的人员编制口志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工程监理单位没有按规定进行监理验收,监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 如何从审计中发现问题

一、从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 
有的单位内部管理薄弱,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各项经济工作
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
实例:如在对某单位进行内控制度评审时,发现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 
就将固定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审计内容,通过审阅有关凭证记录、调查询问有关人员和进行实
物盘点等方式,发现该单位存在大量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固定资产,从而揭露其固定资
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隐患。 
二、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确定审计重点
实例:比如,在对某单位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通过对会计报表分析,发现近
年来该单位的应付账款发生额变动较大,因此,便把应付账款作为一个审计重点,从而
查出该单位通过应付账款隐瞒支出和结余及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 
三、从资金运动的异常和原始单据的细微处发现疑点 
资金运动总是有其来龙和去脉的,对于非正常的资金来源和去向,通过内查外调等方式,
往往能发现重大问题线索。 
实例:我们在对某行政单位进行审计过程中,发现其以拨列支情况较多,而且向某自收自支单位以项目名义进行拨款,于是就延着资金去向对收款单位进行审计调查,发现该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收到的拨款根本没用到所谓项目上,大部分用于招待等支出,剩余款项进行大额存款。有时我们也会忽视一些经济业务相对比较简单的单位,主观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通过详细审查原始单椐也会发现疑点。 
如在对某党政部门进行审计时,因其职能单一,会计业务比较少,就对其进行了详细审查,并要求提供收款收据。审计中先将其入账的收据号记录下来,与其提供的收据存根进行核对,发现有2个收据号不在提供的收据范围内,遂要求提供有这2个收据号的收据存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供出收取部分企事业单位赞助费、资料费等设置账外账,用于招待及职工福利等支出的事实。
总之,审计疑点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企业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可以通过从企业外部调查走访、和调出企业财务科室的人员谈心等方式,搞清楚被审计企业的具体情况,争取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点。

5. 如何发现审计问题

5、系统、全面、深入地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种审计问题,熟练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给审计问题定性,在审计报告中进行专项揭示、或者另行系统描述,引起被审单位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以此驾驭整个审计工作,并由此全面拓展相关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审计等业务二、初级审计员快速发现审计问题的途径1、一个学员跨入审计行列,首先要养成不怕吃苦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对于填列审计底稿发现的难题,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向项目经理、熟练审计人员谦虚请教。要充分理解项目经理的压力和繁重的任务。
2、初级审计员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做审计工作底稿。要逐步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整体架构,了解内控调查、循环测试、实质性测试之间的风险控制和逻辑对应关系,了解每一个具体审计科目与相关科目的关联性(收入与往来),了解每一个具体审计科目所采取的审计程序所对应具体审计目标的关联性、替代性,了解被审单位重要审计范围及重要审计科目。
4、初级审计员平常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善于对审计问题、事项总结整合,要经常性地分析、挖掘、总结、提高。很多审计人员不是看不出审计问题,但就是不能写出来,说得头头是道,一写错误百出。
5、审计员要及时吸收新知识。要努力参加各种考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等,通过考试,就能够硬性掌握许多新准则、新理论,才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并且对于常规性审计工作方法,就会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如何发现审计问题

6. 如何从审计中发现问题

1、多掌握相关法律和财经法规。法规可以为审计指明重点审计的方,也能为定性处理处罚提供支持。
2、多运用指标分析手法,确认企业或单位的管理漏洞或管理不到位的地方。
3、多实地调查,善于通过谈话掌握线索。
4、掌握计算机审计能力。通过数据筛选可确定大量嫌疑对象。

7. 审计人员审计时发现问题怎么处理

如果是政府审计,现行审计法第六章对该问题有详细规定:
1、如果账务处理错误则调账;
2、如果挪用则应归还,如果截留则应上交或下拔,如果属于套取则应停拔或收回;
3、出现乱收费之类的情况应退还交费人,退不了则没收;
4、对于个人小金库应没收;
5、以上行为性质严重的送检察院或纪委;
6、其他问题移送相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主要是检查监督权,处理权。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衔私舞弊 , 不得泄 露秘密、玩忽职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审计时发现问题怎么处理

8. 审计人员审计时发现问题怎么处理

如果是政府审计,现行审计法第六章对该问题有详细规定:
1、如果账务处理错误则调账;
2、如果挪用则应归还,如果截留则应上交或下拔,如果属于套取则应停拔或收回;
3、出现乱收费之类的情况应退还交费人,退不了则没收;
4、对于个人小金库应没收;
5、以上行为性质严重的送检察院或纪委;
6、其他问题移送相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主要是检查监督权,处理权。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衔私舞弊 , 不得泄 露秘密、玩忽职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