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增加本国货币供给会对本国利率和汇率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2024-05-19 07:05

1. 请问增加本国货币供给会对本国利率和汇率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增加本国货币供给会对本国利率和汇率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
1、经常账户方面。利率变化通过影响企业成本进而影响出口,引起国际收支变化,最终影响汇率变动。如利率上升时,企业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额减少,引起国际收支转向逆差,带来本币贬值压力或直接导致本币汇率下跌。
2、资本账户方面。利率变化通过影响套利资本流动,引起国际收支变化,最终影响汇率变动。如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国际收支转向顺差,带来本币升值压力或直接导致本币升值。

扩展资料
货币汇率整顿:
在一定时期内,同样吸引外资入境,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推高该国货币汇率,当然这多半是经济强国才可能会出现此情况。并非一国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即所谓加大印钞速度就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要关注央行的整体操作。
即一方面投放基础货币,一方面是否在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回笼货币做对冲操作。同时,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也是推高货币价格的重要因素。
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元汇率下跌。但下跌程度过大,使投资者认为日元已跌至较低水平,就开始大量购入日元,在短期内反而推高了日元汇率。

请问增加本国货币供给会对本国利率和汇率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利率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纪律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3. 国家银行利率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银行利率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4.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关介绍: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扩展资料: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5.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关介绍: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扩展资料: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6. 外汇市场上一国的利率下降,其他国家的利率怎么变化

没有一定的模式,升降或不动都有可能。
某国利率下降,对于该国汇率是利空,通常会抑制其汇率上涨或导致汇率下跌,其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会有利于提高该国商品竞争力,促进该国出口贸易。这就会变向减弱其他国家的商品竞争九力,其他国家就有可能也降低利率并带来货币贬值,扭转出口贸易的劣势。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降低利率未必一定能提高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7.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银行都用银行间拆借等超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官方基准利率是资金基本面和央行调控意图的全面反映。尽管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利率,货币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更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贷危机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走势表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意图在增强而非减弱,且创造了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强对长期利率的调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开启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核心内容是央行综合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强化对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相较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调控长期利率,体现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意图。在此过程中,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深入分析二者关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效与否便可窥斑见豹。各国央行的名义政策利率继续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与政策性利率的关系也越来越松散,尤其是长期利率与央行主导的短期基准利率的松散关系由来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能否调控长期利率?
理解长期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利率由实体经济变量(储蓄、投资等)决定,独立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能力影响长期利率。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能直接作用于短期市场利率,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通常无法利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也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灵活使用。
货币当局控制长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对金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的政策凸显了这方面的调控意愿。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线的陡峭程度。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市场通常会认为这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具体实践中,因其无需重新估算期限溢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常被用来作为预测经济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该利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负数即收益率曲线倒挂、反转,通常表明未来经济衰退概率较高。长期利率和经济衰退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作为安全资产,通常是人们规避长期风险的主要投资选择。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的概率较大时,往往会增持安全资产如长期国债,由此拉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通常被分解为短期利率远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理论上而言,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这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来控制长期利率。比如,在无套利均衡条件下,央行只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最终就可以调控长期利率。
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利率只有一部分来自远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来自均衡实际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响长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市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央行并不能直接调控。
笔者认为,短期利率是否能顺畅传导至长期利率、无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债券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完善。如果债券市场自身发展充分,央行货币政策公告的预期效应、数次调控长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债券市场投资者将会对此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将长期利率调控手段加入预期,从而在债券交易中体现出来。借此,央行调控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宣示效应叠加其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将实质性拉动长期利率走低,市场预期也得以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年以来,全球长期利率一直在走低。这种现象是由实体经济自身因素还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和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具备可行性,当下调控长期利率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8. 各国央行的调整银行利率会对本国货币以及进出口有哪些影响

我国调整银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对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或者个人会增加,银行自己可以选择优质的项目贷出,加上银根的放松,贷款总量和质量都有上升,对国民经济是个利好消息。
对企业,很简单,存贷款利率下调,降低了企业运转的成本,增加了上马新项目和技术改造等其它投资的信心。无疑会起到刺激投资的目的。
对居民,要从两方面考虑。
存款方面,因为利息减少,居民会寻找回报更高的国债或者投资基金、股市、房地产等,或者花掉,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贷款方面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房贷上,降息使房奴的负担减轻了一些,同时也吸引新的人群购买房产,拉动该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