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论文

2024-05-03 20:45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论文

   
     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心理问题,事实上,优秀大学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对探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会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成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话题。 
      【关键词】大 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物件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物件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钜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路、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路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 。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论文

2.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健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服务的。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为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反过来思想问题的解决对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作用。那么高校工作者要学会因势利导以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与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事要注意缓解由于对现实不满所引起的反面情绪,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以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具体的途径:加强课堂理论教育、实施案例教育、开展实践教育、注重个别教育、注重舆论导向教育。

  (二)帮助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实现自我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更是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处理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的认识自己,又客观地认识他人。同时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收获真诚的友谊。学校还应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高校要系统地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分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采用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问题。目前,高校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还可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学知识,定期调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动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及探讨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与技能的教育及心理与行为的训练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及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及探讨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我国16%~25.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24-0175-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16%~25.4%的大学生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1]。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心理与行为的训练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3]。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生  毕业  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4]。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4]。
      2.家庭因素。不当的  家庭教育  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例如:(1)父母  对子  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得他们没有受过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2)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家庭教养,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5]。
      3.学习因素。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面对大学的学习满怀向往与憧憬,希望能继续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优势,一路领先,做学习中的佼佼者[6]。但是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  学习     方法   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和学业受挫时不能正确面对和接受,逃避和否认现实,就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6]。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学课程与心理讲座。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7]。
      2.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除定时值班咨询外,还要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咨询电话,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学习、  人际交往  、恋爱、情绪、人格、性、择业、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或心理障碍时能及时得到咨询老师的帮助,避免心理困扰的产生或心理障碍的加重[8]。
      3.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队伍的质量,因此,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9]。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德育工作之中。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10]。
      5.营造良好的校园  文化  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学习竞赛、名家讲坛等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和发展[11]。
      6.开展  社会实践  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人民,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助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12]。
      参考文献:
      [1]李江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8):124-125.
      [2]教育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3-15.
      [3]邓明星,郭念峰.咨询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4]齐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4):120-122.
      [5]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48-51.
      [6]张怀民,万小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7-9.
      [7]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8]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40-142.
      [9]宋颖惠,__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205-207.
      [10]杨丽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初探[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59-62.
      [1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12]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41-42.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及探讨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及探讨论文

4. 试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给以适应。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时期。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自己的父母、亲朋和早已习惯了的环境,重新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和面对一个生疏但又关系密切的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去处理。人地生疏,他们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另一方面,高校学习内容、特点和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有不少学生因跟不上这种变化,仍习惯于中学时的做法,结果成绩并不理想。他们无所适从,被动应付,苦恼,怀疑,否定自我,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困难。尤其这些入学前多为中学里的学习尖子,平时老师家长宠爱备至,同学羡慕不已,优越感、自信心十足,但在聚集了各地优等学生的新的群体里,优势和优越感丧失,若再有学习成绩上较大的波动,极易导致自信心降低,并形成各种消极的自卑心理。再者,新环境里,大家来自于不同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地域文化活习惯不同,也会对一些学生心理带来压力和自卑。
2、 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兴趣,自我否定学习及效果等。有些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出路不大,因而缺乏学习信心、兴趣,并总在为自己当初不当的选择和对现实的无奈懊悔和苦恼不已;有的感到学习竞争压力大,出现心理紧张、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有的学习成绩不佳,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整日忧心忡忡;有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心理严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有的学习勤奋努力,但就是苦恼于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些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始终干扰他们的学习,影响发展智力,有的大学生因长期摆脱不掉这种心理的困扰,不得不被迫休学退学,提早中断自己的学习。
3、 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人际交往关系是个体适应社会、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阶段,大学生独立地进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他们尝试人际交往,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并对此作出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但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们之间的个性、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经验及行为方式等不完全相同,双方只有相互悦纳,讲究交往的技巧、艺术,相互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才会形成。不少大学生因缺少人际交往技能、技巧,或性格内向、孤僻,或有自卑、自闭心理,或个性、语言、行为怪异,以及有过交往失败经历,常常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的交往障碍和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
4、 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性生理、育成熟,另一方面没有了中学时升学的压力,他们比较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伴随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也因此引发出不少这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受到高年级男生或同班同学的约会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有的为了填补单调学习生活上的空虚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籍;有的深陷恋爱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因失恋而沮丧,萎靡不振;有的看到同伴交友而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恋爱不能自制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性心理如因手淫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沉溺于性幻想出现个别性变态行为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什么问题?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什么问题?

6. 大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立性差,多为啃老族,学费一般由家人来拿。
二、法制意识淡薄,不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三、就业压力大,情绪性大。
另外还有很多。
其实。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不大,只要你认真听老师的课,按时完成作业,课余时间还是相对丰富的,这样,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做一份兼职,来锻炼自己,也可以参加学校、社会上的公益事业,来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理清自己的人脉。为自己将来就业,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7. 大学心理健康存在那些问题

1. 一般大学生没有充分的进入社会准备,还抱着和在大学一样生活的态度。
2. 重视自己的学历多过于自己的学历,面对社会需求有过高期盼。
3. 对社会认识不足,为人处事种缺乏圆滑,对他人的认知浮于表面。
4. 金钱意识模糊,无法正确的理解生存之需,自立性差,多为啃老族。
5. 法制意识淡薄,不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6. 就业压力大,随意性大。

大学心理健康存在那些问题

8.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提问】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回答】
亲,请你参考一下下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