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旧改 典型案例库正式启动征集

2024-05-04 04:26

1. 粤港澳大湾区旧改 典型案例库正式启动征集

在11月28日举行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年会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现场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发起筹建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宣传专业委员会,共同打造“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媒体智库,深入开展对广东旧改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宣传报道。当天,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共同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与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库正式启动征集。
记者获悉,该案例库旨在以客观、鲜活的实践样本,全方位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为全省旧改工作下一步取得新突破提供参考样本和实践指引。平台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九个城市近年实施的“三旧”改造项目,包括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改造三种项目类型。
各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关注广东“三旧”改造的所有热心人士均可扫描右侧小程序,登录案例库提交页面,以“文字+图片”的形式,推荐各类取得成效的“三旧”改造项目。所有资料应做到客观、真实、准确。案例征集采用自愿方式,案例库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已经提交即视为授权向社会公开案例内容。
对于收集上来的旧改案例项目,主办方将在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聘请权威专家对征集的案例进行研究甄选,并在每年下半年公布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结果将在南方+客户端和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官网公布。该案例库及征集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所有。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 见习记者 魏泓泉
资料来源: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案例1
广州永庆坊
用“绣花功夫”活化历史街区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荔湾区恩宁路,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5A级景区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
在整体改造之前,永庆坊所在片区一直保留着广州西关传统居屋的空间肌理,建筑布局为传统的竹筒屋,但建筑风貌发展至今已产生较大的变化,传统风貌建筑多被改造,导致整体风貌较为杂乱。
2016年开始,万科陆续获得永庆坊一期和二期的改造资格。永庆坊一期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更新建筑物约7000平方米,2016年10月开业运营。永庆坊二期占地约9万平方米,更新建筑约7.2万平方米,2018年10月启动改造,部分街区于2019年国庆期间迎来开放。
永庆坊所在片区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总体要求注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广州市致力打造的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国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永庆坊探索出了“党委统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旧城微改造模式,用“绣花功夫”活化广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让老街重新焕发新生。微改造模式基于原外轮廓不变的前提进行建筑立面更新,让“旧”和“新”有机结合。
案例2
广州猎德村
旧村改造的“吃螃蟹者”
猎德村位于广州珠江新城中南部,村址面积470亩。改造前的猎德村是广州“城中村”的典型缩影,原有总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都为高密度的农民自建住宅,面积小、质量差,违建问题突出、消防隐患严重、治安环境复杂、卫生条件恶劣,村内部分古民居、古祠堂等因年久失修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猎德村于2007年10月开始拆迁,是广州最早启动改造的城中村。到2009年底,整村改造基本完成,全体村民于2010年春节前搬入新居。
作为广州城中村改造中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参与的首个试点,猎德村采取开发商垫资、政府出政策、村委会协助的方式,解决村民拆迁安置和集体物业发展要求,实现改造项目自身经济平衡。猎德村引入富力、合景泰富、新鸿基参与改造,三家房企股权平均各占三分之一,分两期发展,富力负责甲级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部分,合景泰富负责公寓部分,新鸿基专注商业部分。
    猎德村改造开创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改造模式,“拆一补一”的拆迁安置方式、规划设计方案等都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全面改造成功、村民全部实现回迁安置,猎德村也为随后的其他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案例3
广州西关泮塘
旧城微改还原西关文化核心
西关泮塘项目位于广州城西荔湾湖公园东北侧,北临中山八路,西侧为洋塘五约新街,南侧是龙津西路。根据广东省委的指示精神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指示,荔湾区拟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各类要素,丰富西关泮塘的文化内涵。
西关泮塘项目总体规划定位为展示岭南和广府文化的岭南园林式城市客厅,形成西关泮塘“一池一庙一庵”、“五约五秀五馆”、“七星七园七亭”的空间格局:一池,荔湾湖;一庙,仁威庙;一庵,福胜庵。五约,泮塘五约;五秀,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五馆,海山仙馆史料馆、西关民俗馆、荔园文献馆、西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荔湾博物馆。七园,桃花园、藏舟园、宛亭园、绿阴园、浅水园、五香园、芳华园。
西关泮塘微改造有三大特点——保留历史风貌建筑,打造泮塘古村村落;以水为魂,净化水面,打造岭南水乡;划分功能,适度引导,调整泮塘古村商业业态。未来西关泮塘将打造“吃、住、行、购、旅、娱”的“最广州”全方位体验,延续广州西关2000年从皇家苑囿到行商园林到市民公园的发展历史,再现西关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房屋拆迁工作,正在编写西关泮塘微改造的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投资估算表。
案例4
广州民间金融街
再现“十里洋场”商业文化气场
广州民间金融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区域,毗邻珠江北岸。历史上的长堤有“中国金融第一街”之美称,街区风光秀美、骑楼林立,是岭南文化集散地、“十里洋场”商业文化发源地和广州金融发源地。
该区域建设较密集,涉及改造规模较大,规划区内建筑外立面原有景观风貌特征破坏明显,基础配套设施逐渐老化,传统街巷肌理也不断遭到侵蚀。2012年初,广州确定了建设集资金借贷、财富管理、支付结算、信息发布为一体,为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集聚区的目标。
按照发展设想,金融街地块通过长堤大马路及周边“一轴两街六区”的规划改造,分两期实施:一期为长堤大马路为核心的改造区域,为金融街核心区,用地面积约6公顷,主要针对长堤大马路段的改造,以环境整治、立面修饰、市政设施改造为主,吸引金融机构进驻。二期改造规划拓展到西至人民南路、东至解放南路、北至一德路以北沿路街区、南至沿江西路,规划范围约41公顷。
金融街的改造立足于其发展现状与区位条件,新旧并置的地区特色使其开发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金融中心,保护与更新的协调成为重要议题。要兼顾保留地区特色街巷与空间尺度、保护历史遗存与激活地区活力、提供产业升级转型载体的多重功能。
案例5
广州潭村
自主改造引资整村拆除重建
潭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东部,是广州市政府纳入第一批全面改造的52条城中村之一,是珠江新城需要改造的3个旧村中的一个,也是广州市、天河区两级政府2011年重点推进的“三旧”改造项目。
2012年4月5日,潭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批复,采取自主改造,整村拆除重建模式。自主改造引入合作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专业特长。融资地块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交给村自主改造开发。改造范围内的公建配套无偿交由政府管理。
潭村改造范围总用地合计8.34公顷,改造房屋栋数628栋,总拆除建筑面积17.59万平方米,改造后总建筑面积为31.95万平方米,改造范围内户籍人口1913人,共966户,另有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姚氏族宗祠原址保留。
2017年9月28日,潭村举行复建房交楼仪式,当年10月15日完成百分之百收楼任务目标。改造后的潭村区域环境和人居质量都显著提升,村民经济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潭村改造过程快速、高效、和谐,获得广大村民积极配合,实现多方共赢,充分体现城市更新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旧村换新貌,提升城市形象,盘活经济的更新,更在于激发出社会大众追求先进、勇立潮头、自我更新的精神担当。
案例6
深圳华润城
广东最大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
华润城即大冲旧改项目,是目前广东省内最大的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与沙河西路交界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区东片。在改造前,大冲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集体商铺、厂房出租。村内楼房密集、小巷狭窄、街道凌乱、居室昏暗,与周边现代整洁的城市风貌形成巨大反差。
大冲旧改项目占地68.5万平方米,涉及近1000户原村民、300多户非村民的动迁,约7万居住人口的搬迁及1500多栋房屋的拆除。2007年,华润与大冲实业股份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2011年9月基本完成拆迁安置工作,同年底开始全面开发建设。
如今,回迁物业大冲城市花园、大冲商务中心、大冲大厦已完成规划验收并投入使用。作为商品房项目的润府一期和二期(一区)已完成规划验收,二期(二、三区)和三期陆续建设中。华润置地大厦(二期)已于2017年12月完成规划验收。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股份公司参与”的运作模式在大冲村获得空前成功。华润城成为超大规模、现代化的商业、商务中心及居住社区,是深圳高技术产业园区和华侨城景区重要配套。区域环境获得极大改善,当地村民还能参与回迁物业、写字楼和酒店的管理。村内大王古庙和郑氏宗祠两个历史建筑的重建,也为大冲人守住了精神家园和历史记忆。
案例7
深圳方大工业园
“工改M0”的有益探索
方大工业园城市更新单元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毗邻宝安中心区。该区域改造前为旧工业建成区,用地面积合计26997.5平方米,以1-3层的低层建筑为主,大部分落成于1992至1993年。由于建筑建设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部分建筑老化严重,经过长期的使用,水电管线失修,存在一定程度的消防隐患,空间环境较差,亟待更新。
2016年10月9日,《深圳宝安方大项目合作协议》正式签订,各类审批手续于2017年陆续办妥,2018年10月30日正式取得预售证。该项目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主体为碧桂园控股的深圳市天安中益实业有限公司。改造遵循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与产业发展方向,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潜在效益。根据规划,方大工业园改造成地块用地性质为新型产业用地(M0),用地面积为19323.2平方米,主要用于发展新型产业,未来该园区将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先进、配套完善的创意设计产业园。这也是宝安区城市更新局成立后批复的第一个“工改M0”项目,很多审批标准及权限都在摸索中进行,具有开创意义。
案例8
珠海富华里
都市综合体项目“工改商”样板
富华里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九洲大道与白石路交汇处,地处拱北商贸核心。富华里旧改项目原址为珠海市富华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厂区,以生产玻璃布产品为主,其建筑风格为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建筑。
2009年9月,珠海市决定采用政府回收方式,将该厂整体搬迁至高栏港经济区,原用地收回并签订补偿协议。2010年1月,该项目作为珠海首个“三旧”改造土地公开挂牌出让,由珠海市永福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海全资附属公司)取得该土地使用权。2014年,该项目作为落实九洲商贸中心区规划的核心项目,列入香洲区十大重点工程。
富华里是珠海首个都市综合体项目,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商业格局,提升人居环境,塑造城市新形象”的重要使命,建设过程中作了大量尝试,力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在上下挖潜、功能集成等方面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切实提升资源承载能力。
通过改造,富华里项目实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双赢局面,原工业项目搬迁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项目投入使用后为珠海增加城市活力,富华里所在城区的空间品质得到提升。富华里为完善珠海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城市规划布局优化、政企合作、城市综合体运营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案例9
佛山广佛国际商贸城 
重组土地权属关系
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轴线北端,区位优势突出。该项目所在区域改造前曾是全国有名的废旧塑料加工区,集中分布着2000多家塑料、化工、五金等小型污染型厂企、店铺,厂容厂貌脏乱差、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问题也曾被各类媒体曝光。此外,该区域土地权属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效益也相对低下。
广佛国际商贸城项目属于佛山市南海区城市更新第一轮十大示范片区,也是改革试点中片区综合整治和制度的雏形。项目涉及改造面积共1837亩,是南海区大沥镇迄今为止改造面积最大的项目,改造主体为大沥镇政府成立的国资公司——广佛商贸城发展有限公司,以国资公司为集体土地整备中心原型,在基层实践中建立集体土地整备制度。
项目通过权属调整、自愿转国有等方式,打破了产权壁垒,推动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商服与住宅等多权属、多功能、多业态的混合使用,打破产权壁垒,促进土地整合开发。政府通过招商和统筹,引导集体土地产业转型,落实公共用地,促进城乡面貌改变。该项目在改造过程中,探索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实现国家、集体、企业的多方共赢。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
案例10
江门白石村
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间形象
白石村旧改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地处中心城区东部。村内居住区和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还停留在村级水平,建筑密度大,容积率偏低,属典型城中村,与城市规划该片区所承担的城市商住区功能很不相符,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改造更新完善片区功能、提升区域形象,充分发挥有限的城区土地资源。
白石村旧改项目采用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由白石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投入约80亿元资金自行改造,计划分三期实施,自2010年启动改造工作,预计2020年完成整体改造。
整村改造后规划区的功能以居住为主,配套建设完善生态绿地、商务、文化娱乐、学校、综合服务等生活基础设施。扩建村办医院,配套小学和中学、社区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商务大楼、肉菜市场等生活设施,改造完成后,白石村将成为宜居、商务、文化娱乐的商住区。
目前,白石村“三旧”改造项目仍在按规划分期进行中,将致力在目标时间内打造与北新区、滨江新区一体化发展,共同构成整体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活力城区。同时,发挥自身特有生态环境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山、水”的城市空间形象,建设沿港口路商业街区、白石活力中心,将白石村片区打造成江门一个多元化城区。
旧改案例征集标准
只要取得以下任何一项或多项成效的旧改项目,均可向案例库进行推荐:
(一)提升用地效率,增强建设用地供给能力;
(二)带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用地结构,推动产业转型提升;
(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宜居城乡建设;
(五)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文化品牌;
(六)夯实基层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旧改 典型案例库正式启动征集